在精益生產的推進過程中,有一種開展方式稱之為“改善周”活動,也有“快速改善”、“點對點改善”、“改善閃電戰”和“Kaizen Blitz”的說法。該活動一般涉及產品線或區域的重新安排,改善周期控制在一周內,小組人數不超過20人,從而聚焦優勢資源,集中力量在短時間迅速完成改善,如果區域選擇恰當,往往可以達到明顯的改善效果。
由于改善效果顯著、改善時間短,“改善周”獲得了不少企業的追捧,并在企業內廣泛地應用,甚至也成為一些精益顧問極力推崇的方式。然而,對于“改善周”活動,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企業和精益專家卻并不認可,認為“改善周”活動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利于企業長久有序地構建精益系統和創建精益文化。
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十幾年的精益推進經驗,深入剖析“改善周”活動的“功與過”。希望能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并能在實際推進精益過程中獲得幫助。
“改善周”活動之功
1、對于選定的區域,可快速完成改善。
“改善周”活動是專注于改善過程的短期項目,組織過程中將所有資源集中于選定的狹小或特定的區域,高強度的工作任務和時間的緊迫性迫使項目成員幾乎沒有時間考慮拖延的原因,從而快速產生解決方案并有效的去執行,迅速產生改善效果。
2、快速激發員工熱情,對精益改善建立信心。
在精益推進的過程中,尤其企業剛剛引入精益,往往由于理念和認知上的欠缺,對推廣精益生產所帶來的收益存在疑慮或者信心不足,甚至伴有抵觸心理。而通過“改善周”活動,可以迅速對選定的區域完成改善并展示效果,立竿見影,不但可以消除員工疑慮,還可以激發員工對改善產生熱情,并可給員工建立后續推廣精益的信心。
“改善周”活動之過
1、過度依賴精益專家(授之以魚,而非授之以漁)。
根據“改善周”活動的特點,項目時間會控制在一周內,短時間迅速完成改善。正因如此,項目成員往往得不到足夠的時間去深入學習精益原則、評估設計方法,對大部分成員來講很難全部消化和吸收所應用的精益方法和工具;而對于項目推動人員或精益專家來說,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系統地講解精益方法和工具間的邏輯關系,甚至不能完全闡明改善項目的所有重要推論要素。
因此,項目上的快速成功,往往依賴有豐富經驗的精益人員或精益專家,而并不能達到有效培養內部人才的目的,內部人才梯隊的搭建更是無法實現。
2、改善成果無法有效保持,可持續性不能保證。
精益項目的改善過程,不僅僅是精益方法與工具的推行和應用,更重要的是在項目過程中,不斷加深員工對精益的理解,改變員工的行為和習慣,從而培養精益思想,實現意識上的轉變。而項目過快地完成,在精益方法和工具掌握不到位的情況下,員工很難理解其中的內涵,同時在習慣沒有養成的情況下,項目的成果也無法保持長久,可持續性也不能保證。
例如,某些企業推進5S改善,喊出口號“十天重塑現場”、“三天一層樓”,然后人們轟轟烈烈地運動起來,十天后車間現場果然發生了很大變化,物品定置和標識看起來井井有條,現場干干凈凈,然而不到半個月便又恢復原狀,甚至更差。退回到解放前了怎么辦?再來一輪吧!由此往復,5S改善變成了定期的大掃除運動,白白投入了人力與成本,但成果一直無法有效保持。究其原因還是人沒有發生改變,人的意識、能力和習慣的育成是個系統工程,絕不是一周就能實現的。
3、局部最優導致企業內部形成孤島,而整體卻沒有改善甚至更糟。
“改善周”活動的項目范圍是狹窄的或特定的區域,是企業內局部區域或流程的改善。然而,一個局部最優系統并不是一個企業整體的最優系統。局部最優反而可能會導致工廠內部形成生產孤島,而企業整體是一團糟。
比如,車間某區域通過“改善周”活動效率得到提升,而在整個生產系統中此區域并非瓶頸,改善之后反而增加了該區域更多的等待時間或生產出更多的半成品庫存,對整個企業系統而言效率非但未獲得提升,反而造成了更多的浪費。
因此,“改善周”活動極其容易建立成功的孤島,而忽略了對企業整體帶來的最終效益,沉浸在了局部的最優,卻迷失在浪費的海洋。
4、“改善周”的長期運用,容易引發團隊與員工抵觸。
“改善周”活動的項目特點是對選定區域,集中資源短時間完成改善,而高強度的工作任務和時間的緊迫性會使項目成員壓力倍增。如果“改善周”活動長期廣泛應用,項目團隊會一直處于高壓之下,再加上缺乏對項目所涉及的改善方法的理解和吸納,只是被動的執行,長此以往會導致整個團隊對精益產生抵觸心理,使精益項目后續推廣越來越難。
5、無法有效解決企業整體運營系統層面的問題。
由于“改善周”活動是局部區域或流程的改善,長期廣泛的推廣會導致整個團隊認為精益生產便是點對點改善,認知發生錯誤。而真實的精益生產理念是涵蓋了企業的整個運營系統的優化,不僅包含產品開發,產線設計,作業方法等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優化,同時又包括了庫存控制、生產計劃、流程再造、員工素養養成、供應鏈協同優化、設備利用等等。
某家電集團旗下的一家工廠,曾因初期“改善周”活動快速的成功獲得了總部的表揚與肯定,但也因此誤認為“改善周”活動是很好的利器,在工廠長期廣泛推行,最終卻因為點與點的局部的過度優化而無法解決企業整體運營系統的頑疾,而最終走上了被集團分拆的命運。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改善周”活動的功與過,希望讀者可以重新認識“改善周”活動,“改善周”可以在某些場合或某些特定時機適當的應用,但要想整體提升企業的精益運營水平,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構建企業的精益文化氛圍,還得要扎扎實實、步步為營地建立精益運營管理系統。
優制-XPS,區別于點對點的改善,通過獨有的“兩橫四縱”方法論幫助企業構建精益運營管理體系,真正提升企業的運營競爭力!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生產咨詢師趙佳先生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