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在精益車間生產管理活動中,建立精益車間成本管理體系來降低成本的方法,下面優制繼續為大家進行總結:
建立精益車間標準成本和目標成本制度
為了對精益車間成本加以控制,在成本管理中,采用標準成本方法是一個有效途徑。在標準成本中,基本上排除了不應該發生的“浪費”,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應當完成的精益車間成本標準。標準成本要體現企業的經營目標和要求,主要用于衡量產品制造過程的成本控制和工作效率。
1. 精益車間標準成本的分類
精益車間標準成本根據企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可以分為兩種:理想標準成本、正常標準成本。
理想標準成本是指在精益車間最優的生產條件下,利用現有的規模和設備能夠達到的最低成本。制定理想成本的依據,是理論上的業績標準、生產要素的理想價格和可能實現的最高生產經營水平。
正常標準成本是指在精益車間效率良好的條件下,根據一般的生產消耗水平制定出來的標準成本,在計算這種標準成本時,把生產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損耗也計算在內,使之符合生產實際,成為切實可行的成本標準。
正常標準成本從數量上來說,應該大于理想標準成本,但又應當小于歷史平均水平。在標準成本系統中,應該使用正常標準成本。理想標準成本的用途是揭示成本降低的潛力,因其提出的標準太高,不能作為考核的依據。
2. 精益車間標準成本的制定
精益車間標準成本的制訂通常以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三方面進行。制定標準成本,通常先確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標準成本,其次確定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最后確定單位產品的標準成本。
在制定標準成本時,無論是那一個成本項目,都需要分別確定其用量標準和價格標準,兩者相乘得出成本標準。
3. 精益車間目標成本
精益車間的標準成本和目標成本雖然都可以作為成本管理的基礎,但二者之間的含義、指導思想和制定方法有所不同。“標準成本”是20世紀初出現的,是科學管理的作業標準化和成本管理的結合的產物。
“目標成本”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是成本管理與目標管理結合的產物,強調對成本實行目標管理。精益車間目標成本的制定,從企業總的經營目標開始,逐級分解成基層的具體目標。制訂時強調執行人自己參與,專業人員協助,以發揮各級管理人員的積極性。
目標成本與標準成本相比,明確的目標可以起到激勵的作用,能夠對成本中心的管理人員起到促進作用,自發的選擇更有效地實現目標的方法,鼓勵人們經過努力實現企業的成本目標。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