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開源方可節流”,而在工業高度發達的今天,要想通過新技術或新的手段提高企業的利潤,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了解豐田生產方式的人都知道:在豐田生產方式中,有一種對于企業利潤的解讀,那就是:利潤=銷售價格-成本。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式。它告訴我們,要想提高企業的利潤,有兩個重要的參數:第 一個——提高銷售價格,而在市場透明化的當今社會,由企業單方面決定產品價格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不僅如此,隨著市場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只會促使銷售價格不斷降低。很顯然這條路是行不通的。那么毫無疑問,為了持續維持企業的利潤,唯有第二個——降低成本,這才是企業可取的方法。
那么要如何進行降成本呢?這個事情,不能操之過急,只有制定確實可行的精益車間推進計劃,按照計劃去一步一步實施,決不是靠犧牲產品質量或以次充好來實現的。或許降低產品質量,是能夠實現短時間的成本降低,從而實現利潤目標,但這無異于殺雞取卵,顧客不是傻瓜,一旦他們發現企業以次充好,將不再信任企業,從而再也不購買他們的產品,這對于企業來說是致命的。
有人或許會說,可以通過加大批量的生產方式實現生產成本的降低。這里實際上犯了兩種思維上的誤區。一,降低成本,不是生產部門一個部門的事情;二,隨著客戶需求的多元化,大批量生產已經不能應對當今社會的實際情形,大批量生產,只會造成庫存的積壓,只會造成更多的浪費。所以企業要實現利潤目標,銷售價格又不能隨便上漲,努力實現成本的降低,利用精益車間的方法與工具,發現一切不合理的浪費,并進行改善,才是企業的經營王道。
可是有的人或許會說,現在要實現降成本太困難了,人員工資不斷上漲,廠房租金也在上漲,水、電、氣等能源費用也在不斷上漲,加上設備、廠房的折舊,要實現成本的大幅降低,無異于癡人說夢。咋一看,似乎上面說的都有道理。
而我們前面也說過,企業降成本決不是制造部門一個部門的事情,也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情,企業實行降成本必須是全員參與,是所有部門的事情。
比如說:研發部門,在研發設計新產品時,根據精益車間的原則考慮產品的可生產性,以及結合當前的生產工藝能力和設備能力,從而降低制造難度,減少制造成本。再比如說:人力資源,按照精益車間組織架構扁平,計算好各個部門的人員預算,做出合理的人才招聘及儲備計劃,不盲目招聘,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而采購部門在采購物品時,除了貨比三家以外,按照精益車間的采購標準,還需要了解該物品的生產工藝,這樣才能用合適的價錢買到合適的物品;而生產部門,需嚴格按照精益車間的管理方法進行嚴格管理和流程梳理,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浪費;而倉儲部門……。
因此,企業推進降成本,并且希望能力取得不錯的效果,就需要各部門、全員參與精益車間活動中,并且將這項工作作為企業的長期戰略持續的推行下去。只有擁有這樣的決心與策略,才能夠實現企業降成本工作的落地。企業才能夠在競爭激烈的今天,立于不敗之地,哪怕市場或外部環境再復雜,企業也能夠做到游刃有余。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