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輔導其他企業開展VSM項目過程中,發現企業之前雖然也自主開展過類似的精益改善活動,但是車間現場依舊沒有太大的變化,半成品庫存堆積嚴重,生產部門被計劃催的焦頭爛額但依舊無法準時交貨,整個生產流程依舊非常不順暢。按理說,繪制完價值流圖并有效實施后,后續應該會看到很大改進,但現場效果卻差強人意,問題出在哪里呢?
經過深入調研后發現,在繪制未來價值流圖的過程中,在如何選擇定拍工序的關鍵點上很多企業都犯了錯誤,混淆了定拍工序和瓶頸工序,甚至在企業內擔當精益或IE職位的人也無法分清兩者的區別。
因此,為了避免企業投入了眾多資源開展價值流改善活動而最后收效甚微,本文將針對這樣一個共性問題對定拍工序和瓶頸工序的區別進行梳理,希望能給予各位幫助。
首先,瓶頸工序和定拍工序的定義不同
瓶頸工序(Bottleneck Process)的定義來自高德拉特博士的“約束理論”,是指一個生產流程中節拍最慢的環節,顧名思義就是制約整條生產流程產出量的工作步驟或工藝過程。從字義上理解,瓶頸英文叫Bottleneck,即“瓶頸”,就是瓶子的脖子,瓶子的脖子大小決定著液體從中流出的速度。生產運作過程也是一樣,生產運作流程中制約著整個流程的產出速度的環節就稱之為瓶頸。更廣義地講,所謂瓶頸是指整個流程中制約產出的各種因素。如人、原材料、設備、信息、方法等與生產有關的因素都可能成為瓶頸。
定拍工序(Pacemaker Process)則是價值流中的概念。顧名思義,定拍工序是生產流程中唯一接受計劃部門下達的生產指令的工序,它確定了整個生產流程的生產節奏,并且其他工序的生產由定拍工序控制。從字義上理解,定拍的英文叫Pacemaker,可譯為“起搏器;領跑者”,比如心臟起搏器,是一種植入體內,通過脈沖發生器發放電脈沖,然后經過導線的傳導刺激心肌,使心臟激動和收縮,從而達到治療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臟功能障礙的目的。心臟起搏器的脈沖發射頻率就決定了整個心臟跳動的頻率。
其次,確定瓶頸工序和定拍工序的角度和目的不同
瓶頸工序通常是從影響企業整體產出的角度出發,識別出瓶頸,目的是通過想盡辦法進行優化,提高瓶頸的產出,從而實現企業整體有效產出的最大化。比如在100個生產工序中,只要存在一個工序效率低下,那么其他99個工序的努力都可能解決不了整體進度落后的問題。因此,抓住瓶頸工序,不斷予以改善,從而企業整體提升產能。
定拍工序是從客戶的角度出發,確定好定拍工序,主要目的是與客戶的需求節拍步調一致,定拍工序按照節拍(“生產節拍”的概念請參考之前的原創文章)生產剛好能滿足客戶需求,不多生產,不少生產,不提前生產,也不延后生產。比如客戶需求是每天8個產品,定拍工序每天工作8小時,那么定拍工序就決定了整個生產流程中的最后工序,如總裝工序就必須每個小時生產出一件產品,這樣才能正好滿足客戶的需求。
如下圖案例所示:根據客戶需求和有效工作時間,計算得到生產節拍為60s,原物料經過制程1至制程6可完成成品出貨。
經過案例中的數據,我們得知:在6個制程中,限制整個流程最大產出速度的制程也就是CT最高的制程,即制程2,CT為61s,因此制程2為瓶頸工序。瓶頸工序的確定是通過對比不同制程的CT而得到的,此時,只要通過改進制程2便可以提升整體有效產出,而改進其他制程,無法提升整體產出。當前的生產模式中的6個制程為連續流,而制程1為定拍工序,生產節拍決定了定拍工序必須以60s的速度生產一件產品,這樣才能正好可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將瓶頸進行優化,降低到小于等于60s,這樣才能正好滿足客戶需求。
再次,選定瓶頸工序和定拍工序的規則不同
瓶頸工序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由于自身生產能力不足而限制了下游工序的生產,從而直接影響了整個流程的產出速度。反之,當提升該工序的生產能力后,整個流程的產出速度就會增加。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整個流程中,總會存在生產速度最慢的工序,即瓶頸工序不會消失,舊的瓶頸解決,新的瓶頸又產生,也就是新的制約整個流程生產能力的工序又會產生,也就是新冒出的瓶頸工序。這就是說瓶頸工序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是動態的,可能“漂移”,并取決于在特定時間段內生產的產品或使用的人力和設備或對應的改善效果。
如下圖所示,上述案例中的制程2通過優化,CT降低到了50s,那制程2將不再是瓶頸,但并不意味著瓶頸消失了,而是制程4成了新的瓶頸,想要進一步提升整體有效產出,就要繼續優化制程4了。因此瓶頸永遠存在,且會發生“漂移”。
定拍工序是在價值流改善過程中使用的一個概念,是在實現拉動生產等精益的過程中才會用到的。如果典型的推動式生產,可能根本不存在定拍工序的概念,或者即使叫定拍工序,但實際也并不是發揮著定拍工序的作用。而在價值流改善過程中,設定定拍工序的主要原則是從成品向上游工序倒推,倒推到不能再以連續流的方式向前連接的工序為止,這個工序就是定拍工序。也就是說定拍工序可能是價值流最終末端的成品總裝單元(如下圖第一種情形),但也有可能將更上游的工序作為定拍工序,如果是這樣的話,必須以從該工序向后到完成成品為止,是連續流(如下圖第二種情形)。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知道了瓶頸工序和定拍工序的區別,那么根據企業的生產模式確定好定拍工序和瓶頸工序之后,它們的關系可能會有三種情況:瓶頸工序在定拍工序的上游、瓶頸工序與定拍工序重合、瓶頸工序在定拍工序的下游。那么這三種情況會對企業產生哪些不同的影響?以及我們要如何應對呢?請關注優制咨詢后續原創好文。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生產咨詢師趙佳先生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