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我國制造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可以說中國現在已經成為制造大國。但是企業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一線員工的培養方式并未發生本質上的改變,絕大多數企業使用的仍然是“師帶徒”的方法,甚至有些企業管理者很驕傲地說:“我們還有非常正式的拜師儀式呢。”
那么,到底“師帶徒”的這種一線員工培養模式能否滿足現在的制造業需求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探究一下當前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和對員工技能的要求。
首先,當前的制造業面臨著快速交付和多品種、小批量的客戶需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同行之間的PK,在市場銷售、產品研發能力、產品質量相同的情況下,誰能滿足多品種、小批量的訂單需求和實現最短周期的產品交付,誰就能快速占領市場,取得決勝的先機。
那么,要想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以及產品的快速交付,對員工的培養就帶來了以下兩方面的要求:
1、通過交叉崗多能工的培養來滿足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
2、員工的快速培養,如果員工培養都不能做到快速交付,何談產品的快速交付?
其次,現在的制造業在安全、環保、產品質量和制造成本等方面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尤其在安全和環保方面都在追求零事故,因為這是很多企業事關生死存亡的大事。但不論是安全、環保、產品質量還是制造成本,都無一例外地最終落實在一線員工的雙手之中,員工操作的規范化和穩定就是其中的關鍵影響因素。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師帶徒”的培養模式能不能滿足以上的制造業發展趨勢對員工技能所提出的要求。
“師帶徒”模式都有哪些弊端呢?
師帶徒存在技能的衰減
為什么會衰減呢?因為師父缺少標準化的培訓內容以及標準的培訓方法。
“會做不代表會教”,我們假設每位徒弟都可以學到師傅技能的80%(實際情況普遍比這個數據低得多),隨著人員的更替,當徒弟變成了師傅,到了“第三代”理論上只能學到師傅技能的64%。如果再碰到一位“留一手”的師傅,結果可想而知。
師父在把對的教給徒弟的同時,也會把錯的教給徒弟
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受,雖然標準操作天天講,但是違章操作總是屢禁不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師父教的壞習慣一般都比標準操作更省時、省力。比如,在沖壓機的使用過程中,為了防止壓傷手部,機器在沖壓過程中嚴禁將手伸入。但是,一旦產品出現錯位,員工總是不停機直接將手伸入調整,而且員工還會振振有詞有詞地說:“師父就是這么教的,沒事兒,動作快點兒就可以啦。”
看看多么的可怕,這勢必給生產留下了諸多隱患,它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放在那兒,說不準哪天就會“引爆”。
培養周期長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很生動地描述了師帶徒的現狀。
師父由于自身的知識和技能不夠系統,加上缺乏系統的培訓方法,還要每天完成自己的日常生產任務,那么師父教給徒弟的內容必然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這時徒弟就只能開啟“頓悟”模式,自學成才,獨立“修行”。這個“修行”的時間無疑是不確定的,不同的徒弟在悟性方面還不一樣,有些人甚至最終都不能“修成正果”。
“師帶徒”這種碎片化的培訓方式,花費的時間要遠遠超過系統的學習時間,而且培訓質量也很難保證。
每次師父帶的徒弟數量都很少
一個師傅每次最多帶兩到三個徒弟,人數再多的話,師父精力上就顧不過來了,沒法實現大批量的人才復制。
除了以上四點之外,“師帶徒”模式還有很多其他的弊端,如:缺乏客觀、統一、量化的員工能力認證標準;一個師父帶出一個樣;容易出現小團體,不利于團隊管理;無法直觀、全面的判斷團隊的技能掌握狀況……等等,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看了上面這些對于“師帶徒”的弊端分析,要想滿足制造業發展的需求,實現“快速、大批量、標準化”的一線員工尤其是多能工的培養與復制,依靠“師帶徒”是萬萬不行的。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建立標準化的一線員工培養體系。
優制咨詢研發并且擁有版權的《精益人才育成-生產員工崗位培訓體系》徹底顛覆了“師帶徒”的員工培養模式,在國內上百家集團型企業已經成功推廣和落地,幫助企業真正實現“快速、大批量、標準化”的一線員工的培養和復制,打造企業的精益人才競爭力。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生產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