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行改善過程中,一家企業的高層曾這樣說:“不要指望基層員工能自主自發地、不遺余力地推行改善,基層員工沒有這種覺悟。”這的確描述出了現行基層員工的表現現狀,但我們是否應該去思考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情況,除了制度和機制的要求,其內在自主性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異?背后有怎樣的心理因素?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自我決定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Ryan提出的關于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認知動機理論。它揭示了干預影響個體動機的有效路徑:個體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能力、歸屬的需要)在外部環境中得到支持和滿足后,當人們的內部動機被調動后,他們在活動過程中將會感覺到強烈的興趣和力量,個體就可以有效地執行各項功能,并以健康的方式發展。
外部動機內化的四種境界
外部動機隨著自我決定程度的增加依次劃分為以下四種。
1、外部調節,個體的行為與獲取獎勵或者避免懲罰相聯系
2、內攝調節,指個體通過知覺到的自我價值(如自信)與威脅(如羞恥)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這種調節與自尊或自我價值密切相關。
3、認同調節,是個體認識到某種規則和價值觀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自己的一部分加以吸收,個體更多地體驗到自由和意志。但這個行為仍然是工具性的,沒有自發性的愉悅與滿足。
4、整合調節,這是最高程度的外部動機的內化,個體不僅認同和吸收了某種價值,還將外在的價值觀與自我的其他方面整合為一體。
在四種調節狀態中,外部調節和內攝調節主要是受控制的狀態,個體更多的是迫于外界的壓力而行動,被稱為控制性動機,類似于傳統的外部動機。在認同調節和整合調節中,自我決定的成分較多,因而被稱為自主性動機,個體已經接受了外部環境的要求,并在很大程度上將外部環境的要求與自我進行了整合。
外部動機內化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
個體基本心理需要理論是自我決定理論的核心。它提出支持個體健康成長和發揮功能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
1、自主的需要,指的是自我選擇和決定的需要。例如,個體選擇和意志的自由,個體在從事各種活動中,能夠主宰自己的行為。我們在布置任務時可以在可調整的范圍內適當的以下兩種方式來滿足:1、引導對方自己得出結論;2、給對方選擇權。
2、能力的需要,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能夠達到某個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夠勝任該活動。
3、歸屬的需要,即個體需要來自周圍環境或其他人的關愛、理解和支持,與別人建立一種相互尊重和依賴的感覺。
這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是人類先天就有的、普遍存在的,所有個體都為了滿足這些需要而努力,并且趨向于滿足這些需要的環境。而我們每個人天生具有自我整合的傾向,即個體能夠將某些規則、價值等整合為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外部動機的內化是一種先天趨勢,這一過程需要外部環境的滋養和支持才能發揮最優的功能,即滿足自主、能力、歸屬三種基本心理需求,進而促進自我的整合,實現個體潛能。
用人策略
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把握好對每名下屬的「詳細指導」和「人文關懷」的比例,根據員工能力與意愿的來調整支持和指導他們的方式,組織行為管理學中有關于【能力與意愿調整用人策略圖】,對于能力和意愿均較低的員工,比如新員工,與人文關懷(支持)相比,主管更應該不斷給與詳細指導(指示)。隨著員工能力和意愿逐漸提高,主管應該減少詳細指導,將重點轉移到人文關懷的方面。
內部動機是一種內在的積極傾向,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傾向促使人憑借內在的興趣來獲取知識和技能,激發人更大的興趣和更多的創造力。因此它是人成長和發展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在人的一生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影響著人的行為。個體對于某項任務所具有的內部動機的強弱,是隨著個體在從事該活動時其心理需要得到滿足的程度而發生變化的。理解了這一路徑我們就找到了影響人動機的密碼。
馬斯洛曾說:“心若改變,態度就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跟著改變;習慣改變,個性就跟著改變;個性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皳Q言之“想法決定做法;思路決定出路;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p>
希望我們通過這一理論的認知,能真正體會到心的改變的重要性,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和應對。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老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