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管理水平VS倉庫管理水平
管理中,人們常常把庫存管理水平與倉庫管理水平混為一談,實際上他們有著本質的區別。
庫存包含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它們有的在途、有的在庫。影響庫存管理水平的因素有采購政策、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品質、過程能力的穩定性、產銷模式、銷售策略……,這些都不是倉庫管理人員能決定的,而是運營管理所要考慮的,所以說庫存管理水平直觀反映了企業的運營管理水平。
倉庫的管理水平更多的體現在對在庫物品的管理,包含賬物一致、先進先出、及時收發貨、庫位利用率……。倉庫管理水平體現的是倉庫管理人員對在庫物品的管理水平,兩者存在本質上的區別。當然,倉庫的管理水平是影響庫存管理水平的因素之一。
庫存管理水平主要由庫存周轉率和呆滯品率兩個指標體現,其中庫存周轉率指的是一段時間內(財務計算時一般以年為單位)庫存的周轉次數,或者說庫存轉化為成品后被賣出去的次數,呆滯品率指的是呆滯物品的成本占總庫存成本的比例。
庫存周轉率=銷售產品的成本/平均庫存金額
注:
①銷售產品成本:是指制造產品需要投入的成本,該部分不含利潤、也不含稅;
②平均庫存金額是指計算周期內庫存金額的平均數,財務計算時一般取期初庫存金額與期末庫存金額之和,再除以2。
從計算層面來看影響這個指標的兩個因素是銷售成本和平均庫存金額。銷量和產品的單位成本決定銷售成本,運營管理水平決定平均庫存金額,所以說庫存周轉率是從庫存方面反映運營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從運營角度來說,銷售成本越高越好、庫存金額越低越好,所以庫存周轉率越高越好。在運營管理過程中,開展價值流(VSM)改善活動,在改善生產能力(提升銷售產品的成本)的同時大幅降低不增值時間(減少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庫存量),能有效提升庫存周轉率。
呆滯品率=呆滯品庫存金額/總庫存金額
呆滯品是企業不需要或長期閑置在庫的物品(包含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具體庫齡達到多長時間視為呆滯品,不同的企業定義不一樣,有的定為三個月、有的定為六個月、有的定為一年。一般而言,同一個行業中管理水平越高的企業,呆滯品定義的庫齡越短。呆滯品占用倉儲資源、占用庫存資金,多數情況下有報廢的風險;所以呆滯品庫存金額越低越好,也就是說呆滯品率越低越好。
① 銷售管理水平低:部分行業是依據銷售預測安排生產,銷售水平低會造成預測準確率低,這樣情況下按銷售預測生產的產品有一部分銷售不出去,造成呆滯。
② 計劃控制管理不合理:計劃管理與銷售管理脫節,造成計劃管理混亂,采購的物料因計劃變更而無法使用或者制造的產品無法銷售出去都會產生呆滯品;
③ 物料控制水平低:物控無法保證材料及時送達,為保證交付,企業通常會根據銷售預測準備物料,當實際銷售與預測有差異時容易造成部分物料呆滯,同時因部分物料無法送達,導致產品無法按期生產交付,客戶取消訂單后,先期到達的物料也容易成為呆滯品。
④ 設計變更管理不善:設計變更過程中沒有考慮物料處理方案或者沒有落實執行物料處理方案,造成部分物料既不使用也不處理,最后變成呆滯品。
⑤ 不合格品未按規定及時處理:不合格品處理不及時,會造成為了出貨,現場緊急補單,原有的不合格品修復完成時市場已無相關需求,造成修復的產品呆滯。
庫存管理與倉庫管理有著本質的區別,庫存管理水平直觀反映企業的運營管理水平,而倉庫管理只是運營管理的一部分。從工業發展的歷程來看,推進精益運營管理能大幅提升企業運營管理水平。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生產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