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面臨著既要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縮短交付周期,又要降低庫存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雙重挑戰。MTS(按庫存生產)和 MTO(按訂單生產)作為兩種主要的生產策略,各自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局限性。在精益咨詢管理活動中,如何巧妙地將二者結合,成為眾多企業優化運營的關鍵課題。
訂單滲透點
要想實現MTS和MTO策略的有效結合,首先我們要了解精益咨詢的一個概念:訂單滲透點也叫解耦點。訂單滲透點是生產流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它標志著客戶訂單信息開始深入影響生產活動的具體位置。在 MTS 模式里,訂單滲透點處于生產流程末端。企業依照預測先行生產成品并入庫,訂單信息主要作用于庫存管理和發貨安排。而 MTO 模式下,訂單滲透點位于生產流程前端,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制造,每一步都緊扣訂單要求,整個生產體系被訂單信息驅動。
MTS 與 MTO 模式對庫存成本影響的差別
MTS 模式下,庫存成本壓力巨大。為確保能及時響應市場,企業需提前生產大量成品并持續占用倉儲資源。一旦市場需求預測失誤,庫存積壓問題將迅速惡化,資金被過度凍結在滯銷產品上,倉儲空間也面臨短缺風險。相反,MTO 模式因無大量成品庫存,庫存成本得以顯著控制。企業主要管理原材料、零部件及少量在制品庫存,這些庫存通用性強、不易過時,資金回籠速度加快。
精益咨詢中MTS 與 MTO 策略結合的方式
(一)精準定位解耦點
解耦點是實現 MTS 與 MTO 無縫對接的樞紐,其位置決定了庫存成本與交付速度的平衡。在供應鏈上游,即原材料和半成品階段,利用 MTS 模式基于歷史數據和預測進行批量生產,儲備通用性高的半成品,能降低采購成本、發揮規模經濟優勢。例如,汽車制造企業提前生產標準化發動機,電子行業儲備通用芯片。進入下游,即成品階段,則切換至 MTO 模式,按客戶個性化訂單完成定制化組裝或加工,從而避免成品積壓風險。戴爾電腦根據客戶配置需求組裝電腦主機,服裝企業依訂單進行終的染色、印花處理,好的契合了客戶的個性化期望。
(二)產品特性分類管理
并非所有產品都適合同一生產模式,企業應依據產品特性將其分類。對于需求穩定、可預測性強且標準化程度高的產品,如生活日用品、標準機械零件等,MTS 模式無疑是合適之選。企業可設定科學合理的安全庫存水平,運用經濟訂單批量(EOQ)模型優化生產批次,確保既能滿足市場需求,又能將庫存成本控制在合理區間。而對于需求波動大、定制化訴求強烈、生命周期較短的產品,例如高端電子產品、私人定制家具等,MTO 模式則能大程度降低庫存風險。此時,引入延遲策略至關重要,即將產品差異化環節盡可能后置,集中在組裝、包裝等階段,大幅削減 SKU 的復雜度,提升生產效率。
(三)深度實踐延遲策略
模塊化產品設計是延遲策略得以落地的關鍵支撐。通過將產品巧妙拆解為通用模塊與定制模塊,企業能實現生產效率與個性化的雙贏。以宜家家具為例,其通用部件提前批量生產,客戶選購時再搭配個性化配件,完成終產品的“定制化組裝”。在電子行業,手機生產商可預先制造通用電路板等基礎模塊,待收到訂單后,再根據客戶對攝像頭像素、存儲容量等不同需求進行定制化組裝,既保留了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優勢,又精準匹配了市場多樣化需求。
(四)動態遷移解耦點
市場需求并非一成不變,解耦點也應隨之動態調整。在市場旺季,需求旺盛且相對穩定,此時可將解耦點適當前移,適度增加 MTS 比例,提前儲備一定量的成品或通用部件,以縮短交付周期,快速響應客戶訂單,搶占市場先機。而在淡季,需求疲軟且波動較大,解耦點應后移,擴大 MTO 生產范圍。減少成品庫存積壓,將更多生產環節與訂單緊密綁定,依據實際訂單靈活安排生產,實現資源的按需配置。
綜上所述,MTS 與 MTO 策略的有效結合是一套復雜的系統工程。企業需根據精益咨詢的方法考量產品特性、市場需求、成本控制等多重因素,精準定位解耦點,巧妙運用延遲策略,靈活調整生產模式。通過深度優化供應鏈協同機制,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以實現生產全流程的精準把控,企業方能在降低庫存成本的荊棘之路上穩步前行,同時兼顧客戶響應速度與運營效率,鑄就持久的競爭力,在風云變幻的市場浪潮中破浪前行,實現效益與服務的平衡。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