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業中,精益車間的生產線平衡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它的好壞會直接關系到精益車間的生產效率、成本控制和生產質量等環節。在我們輔導的企業中大多都在應用,但在查看具體情況時,發現很多知識應用是有偏差甚至錯誤的,比如:T/T的計算錯誤等,這些錯誤數據會導致改善措施選擇出現問題繼而影響應用。那線平衡改善中有哪些術語,以及它們的正確理解是怎樣?下面我們做一下詳細介紹。
線平衡中常用的術語有:TT、CT、PT、空余時間、T/T,瓶頸時間、平衡率,正確理解如下:
①TT,即Take Time,是定義了生產節拍,它是根據客戶需求來確定的產
品產出時間間隔。比如:客戶每月需要5200件產品,車間每月工作26天,這樣每天生產200件,每天工作10小時(全是工作時間),則TT=(10小時 X 3600s/小時)? 200=180s。這意味著客戶期望產線每180s產出一件產品。
②CT,即Cycle Time,指的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所需的時間。它表示相鄰兩個產品在生產線上產出之間的時間間隔。比如:生產線每100s生產出一個產品,那它的CT即為100s,意味著每100s生產線可以完整的完成一個產品動作。
③PT,即Process Time,是每個工站所有CT的總和,它指產品從進入生產線到生產出來,所需要的時間總和。比如:一個產品有三個工站,其中每個的CT為15s、16s、14s,那PT=45s。
④空余時間,即Idle Time,指工作時間未執行有效工作的時間,可能會涉及設備、人員等。
基于以上定義的理解,那T/T以及平衡率的具體怎么樣計算呢?
①T/T即生產節拍,指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預定產量所需的時間。在計算T/T時,需要掌握兩個信息:
確定可用工作時間:計算一天的總工作時間,然后從總工作時間中減去空余時間(包含:休息時間和預期停工時間等),剩余的時間即為可用工作時間。
確定用戶需求:根據客戶的訂單或需求計劃,確定一天內需要生產的產品數量。
T/T=可用工作時間/用戶需求。舉例說明:如果每天有8小時的總工作時間,減去80分鐘空余時間(比如人員休息/吃飯/交接班/設備維護檢查),則可用工作時間為400分鐘。如果客戶每天需要100件產品,則生產節拍為400分鐘/100件=4分鐘/件。如下圖所示,可用工作時間=移動時間C
當然,以上圖示是理論化計算,在現實情況下,需要根據生產線/設備的“可動率”以及操作效率、產品不良率等來計算,這需要結合現場情況去測算。
②瓶頸時間,即Bottleneck Time,是指作業時間超出T/T的工站時間,它是限制了整體生產效率的環節。舉例說明:S1工段2分鐘/件、S2工段6分鐘/件、S3工段4分鐘/件、S4工段3分鐘/件、S5工段2分鐘/件,T/T為4分鐘/件。
③平衡率=PT/瓶頸CT*總工站數。以上例說明:平衡率=(2+6+4+3+2+4)/6*5=21/30=70%
④生產線不平衡損失率=1-平衡率。
以上就是精益車間生產線改善中常用術語的理解,生產線平衡作為調整工序間的負荷分配使各工序達到能力平衡的重要技術手段與方法,只有正確的理解才能正確的應用。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